首页 >> 泡花树

上海落实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之城淡黄荚蒾

澳洲农业网 2022-12-02 16:38:29

上海:落实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之城

6月6日消息:今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为生命呐喊”,中国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目前,上海正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方向,立足“绿地、林地、湿地”融合发展,增绿有方、守绿有责、用绿有效,全力增加绿色空间,全面提升绿色品质,让市民百姓共享绿色成果、共谋绿色发展、共创绿色生活。

动物和植物是自然界的两大主体。鸟鸣和花香,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等一系列目标举措。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全力增加绿色空间,全面提升绿色品质,全民共享绿色福祉,旨在将上海建成一座绿色、共享的“生态之城”。目前,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自然湿地保有率为32.2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约120亿元。全市已记录的水鸟种类达160余种,占全国水鸟种类的60%以上,每年有约百万只候鸟经上海迁徙。

这些生态成果既得益于管理部门和社会多方的建设保护,更离不开市民的理解参与。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局透露,十三五期间,全市还将重点推进“两道两网两园”建设(即“生态廊道和城市绿道、立体绿网和农田林网、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按常住人口增加1平方米(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湿地保有量37.7万公顷,初步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框架体系。期间,2016年-2017年,新建林地10万亩,绿地2400公顷,“环、楔、廊、园、林”布局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优化,绿色空间的均衡性、开放性、特色性、合理性、协调性实现显著提升。

规划建绿 重点打造绿色基础设施主体骨架

围绕生态空间规划,突出生态廊道、防护林带、大型片林、郊野公园、外环专项等大尺度、大格局、大面积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确保上海生态安全的基础巩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进近郊绿环、沈海高速、大治河等生态廊道建设,面积约5万亩。加快金山地区、合庆、老港、青松走廊等防护林建设,面积4.5万亩。其中今明两年实施生态廊道3.8万亩。2017年底基本建成外环绿带。

治违换绿 推动重点环境综合整治区域造林

全面开展“五违”整治后,本市将着重对2015年明确的12个环境综合整治地块内的5000余亩宜造林区域进行及时跟进。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原则,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块,作为特殊耕地,通过造林先行修复。目前,华漕镇许浦村、浦东新区合庆镇、青东农场二号厂区和宝山区月浦镇等综合环境整治区域,已基本完成造林规划方案编制。其中,青东农二号厂区先行启动42亩造林绿化样板段建设。

见缝插绿 实现市民步行5分钟见绿

结合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挖掘零散绿化空间,全市将推进微小公园绿地建设,实现市民出门500米有公园,步行5分钟见绿地。徐汇高压走廊绿地、静安方兴绿地、嘉定唐家浜绿带等120余公顷绿地建设现已完成。郊区大力推动农田林网建设,5年内将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河边路边实施农田林网5万亩,形成农村地区“农田成方、绿树成荫”的乡间景观。

设施披绿 大力推动立体绿化建设

积极建设立体绿网,在高架桥柱、沿口、建筑外墙、窗台阳台、楼宇屋顶等加强立体绿化建设,改变“水泥森林”城市形象。其中,将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医院等既有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立体绿化建设为重点。预计今年本市将新增4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其中包括1.2万根高架桥柱绿化。5年后,全市有望建成总计200平方公里的立体绿化。届时,中心城区将形成“绿屋星布、绿墙浓翠、绿柱林立、绿链多彩”的空间景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开放享绿 充分挖掘绿色共享开放空间

目前,本市正在积极酝酿《绿化特色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依托街区绿化资源,综合运用特色绿化、容器、小品、围墙透绿等形式,融入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在中心城每个区打造绿化特色街区,让市民更多地感受绿色文化。此外,全市还将按照“三环一带,三横三纵”的绿道布局规划,加快完成1000公里的绿道建设,陆续建成外环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环崇明岛绿道等“城市绿道”。未来,绿道和生态廊道一起将串联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各类型绿地、林荫片区等绿色空间以及历史景点、传统村落、特色街区等,增强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叠加效应。

多元拓绿 增加具有上海特色的绿色内容

全面提升崇明东滩等多处湿地的综合保护利用能力,今年基本完成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部门将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花展”为目标,继续丰富提升上海各类公园主题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提升以辰山植物园为代表的植物培育科技水平,推动野生动物园大熊猫繁育基地建设。精心打造“市民绿化节”品牌,让“绿色上海”专项公益基金成为市民捐资绿化的规范渠道。今年,全市将大范围、大跨度开展“园艺进家庭,绿化美生活”活动,“绿化大篷车”、“花香弄堂”、市民家庭园艺体验中心等项目都将向市民敞开大门。

“听鸟鸣”:走进鸟类天堂――崇明东滩湿地

崇明东滩及其长江入海口区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鹬类等迁徙过境水鸟中途停歇和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也是鹤类、雁鸭类等候鸟的越冬栖息地,在全球湿地及迁徙水鸟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冬季水鸟同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包括崇明东滩、崇明北八?、崇明北湖、横沙东滩、青草沙、宝钢水库、炮台湾、九段沙、南汇东滩、奉贤边滩和淀山湖等11处沿海及内陆湖泊湿地在内的37个观测点共记录到水鸟52种47262只,国家级保护鸟类6种601只,iucn受胁物种5种2267只,发现上海水鸟新记录1种。

目前,崇明东滩可记录到的鸟类已达2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

2012年底,市发改委批复同意实施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总投资10.38亿元,项目实施范围约25平方公里,预计将于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这一项目完成后,将彻底改善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栖息环境。届时,崇明东滩将为更多迁徙过境或栖息越冬的候鸟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栖息地。

“闻花香”:探寻植物宝藏――上海辰山植物园

2011年1月,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建立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生态工程项目,辰山植物园建园之初就定位于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既凝聚了上海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也凝聚了植物研究与绿色景观交融的理念,同时凝聚了一大批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

园内拥有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3个单体温室组成的温室群,总面积12608平方米,共展示植物3000多种,成为游园最大亮点。近年来,公园借助“春花秋乐”公园文化活动,将“国际兰展”、“展”、“草地广播音乐节”等活动打造成为申城市民亲近植物、共享绿色的知名品牌。

今年3月,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式挂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两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和探索研究。目前收集并保育植物类群10000余种(含品种),其中华东本土植物约3000种。同时,初步研发出集活植物和标本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收集储备植物标本6万份,种子1000份,dna样本5000份左右,为我国植物活体资源库和功能基因库供应战略性植物资源储备。

“享绿色”:打造生态蓄水池――“绿色上海”基金

2015年,为完善和规范社会捐资绿化的渠道和程序,扩大全社会共创生态文明的氛围,上海市绿化委员会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成立了“绿色上海”专项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按照“谁募集、谁使用、谁监管”的原则,确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在“大绿色”、“大生态”、“大环保”范畴内,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章程、管理规定的公益项目均可成为“绿色上海”专项基金的支持内容。

基金自设立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已经募集社会资金1300余万元,实物捐赠和项目捐赠110万余元,先后支持群众性立体绿化示范、社会绿化科普活动、垃圾分类推广等项目,成为拓展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方式,鼓励市民群众关爱绿化、共享绿色的重要载体。

银川失眠症专科医院

宁波正规男科医院

广州看男科医院排名

武汉看儿童白癜风好的医院

沈阳中科白癜风医院男性白癜风预约挂号

友情链接